login

首页 > 艺术资讯 / 一群闷骚男冲向世界名画玩自high

一群闷骚男冲向世界名画玩自high

2014/12/30 来源:艺高高

 自从顾爷的支付宝神文案后,为了发扬电商界的无节操语喷特质,go妹将为艺盲们脑补世界名画的姿势。现如今,如果你想了解世界名画,已经不再需要去翻艺术史或者听某个老教授念经一样的讲座了。瑞典的“Hold your Horses”乐队曾经在一段3分钟的MV里,用“真人秀”的方式演示了总共24幅世界名画,其中被“恶搞”的不乏《最后的晚餐》、《梅杜萨之筏》这样的经典作品。如果你没有仔细看过的,go妹觉得你很有必要补上这堂最生动的,由一群“闷骚男”主讲的艺术课。相信这个红遍网络的Cosplay名画MV同学们都转发装逼过,下面带来的是出现在视频内的25件艺术品图文干货信息,帮助各位走在资深装逼的康庄大道上。

 

 

 

 

 

【第一幅】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第二幅】

《维纳斯诞生》——波提切利


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即表现了这个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少女维纳斯刚刚越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蔚蓝辽阔的天空渲染了这美好、祥和的气氛,一个美的和创造美的生命诞生了!这是官方的解读!闷骚男版的维纳斯,估计人类进化史都要被篡改了,从此人类走向了雌雄同体,超越基友的升华。



【第三幅】

《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伦勃朗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的成名作,画中学生们围在放有标本的桌子周围,正认真地在听杜普医生讲解,每个人物都被生动地作了描绘。画中主要人物杜普形象突出,他与其他被画者的联系得到了强调,从而形成变化中的统一。闷骚男们显然不够拼!最重要的解剖部分居然就这么忽悠观众,明显低估了大众的口味。

 

【第四、五幅】

 《亨利八世》——小汉斯·荷尔拜因(左)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 (右)

 

荷尔拜因身为宫廷画师后,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国王画肖像,类似的国王肖像他先后画了许多幅。5年里,除了这一幅《亨利八世肖像》外,还有《皇后詹·塞穆尔肖像》(1536年作,藏维也纳)、《丹麦克丽丝蒂娜肖像》(1538年作,藏伦敦)、《威尔士亲王爱德华肖像》(1539年,藏纽约)等等。而这一幅《亨利八世肖像》是他最后一幅代表作。该片是根据作家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改编而来的,描写的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杨-维梅尔(JanVermeer)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少女--葛丽叶的故事。(此处省略一万字…..)虐恋故事还请找度娘.


【第六幅】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泰奥多尔·籍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法国)

 

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闷骚男版浪漫主义可理解为,小受起义嘛~好吧,腐国文化博大精深。

 

【第七幅】

 《马拉之死》——路易·达维特

 

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MV版的马拉绝对是历史还原度极高的作品!哥们儿绝对的演技派!这小表情一看就是刚与女士“谈话”后的满足,入戏很深啊。


 

【第八幅】

 《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

 

《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的任务,他当时的心情是悲愤的,不料此壁画后来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

 

【第九幅】

 

《戴黑帽的男人》作者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

MV版的应该叫《没有蛀牙的男人》

 

【第十幅】

《红黄蓝的构成》——蒙德里安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里,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第十一幅】 

 《自画像》——弗里达-卡罗 弗里达-卡罗

 

1907年7月6日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瑶坎(Coyoacan)街区,6岁时弗里达得了小儿麻痹,致使右腿萎缩。18岁那年她乘坐的公共汽车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此外,她的右脚脱臼,粉碎性骨折,肩膀也脱臼。虽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终身不能生育,伤痛如影随形,有时不得不依靠酒精、麻醉品和卷烟来缓解肉体的疼痛。弗里达在苦痛中用绘画来转移注意力,父亲为她买了笔和纸,母亲在她的床头安了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她开始画自画像。

……男淫,你真的要用菊花张错地儿的形象来诠释这么个悲惨遭遇的艺术家嘛。


【第十二幅】

 

《多拉-玛尔》——毕加索 多拉-玛尔

 

出生于克罗地亚的亨丽埃特狄奥多拉马尔科维奇,幼年生活在阿根廷,父亲约瑟普马尔科维奇(Josip Markovi& 263;)是克罗地亚籍建筑师,母亲朱莉赞(Voisin)是法国人,是来自一个天主教家庭。在她的出生地---巴黎,她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并在那儿学习美术。她一位法国 摄影师,诗人和画家 ,最知名的是毕加索的情人。难怪闷骚男要用这种小眼神儿~


【第十三幅】

 

《呐喊》——爱德华-蒙克


《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找个马脸还原原作也确实不易!境界啊!)

 

【第十四幅】

 

《自画像》——梵高


凡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1887年,通过弟弟提奥的介绍,凡高在巴黎见到毕沙罗,修拉、和高更。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画风。更加强调用色彩突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这副《自画像》就是如此。凡高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烟斗呢?烟斗呢?烟斗呢? 处女座一定在纠结这个梗!)

 

【第十五幅】

 

《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


美国画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他采取照相版丝网漏印技术,让画面象一张刚从印刷厂取来的未完成样张一般,这一幅《玛丽莲-梦露》是最典型的代表作。沃霍尔大规模复制流行明星梦露的图像,折射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思潮。

(梦露一定想找你们聊聊人生。。。)


【第十六幅】

 

《浴中加布莉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佚名(法国枫丹白露画派)


这幅绘画的作者不得而知,但画风为典型的枫丹白露第二画派的风格。枫丹白露画派是对一批意大利艺术家的称呼。十六世纪中叶,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 231;ois Ier)将他们召集到枫丹白露宫进行装饰工程。到了十七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Henri IV)再次将一批艺术家召集到枫丹白露,但这次来的是法国艺术家,被称为“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画中两位年轻女子身体凹凸曲线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影响。而远景处的室内情景则带有佛兰德绘画的特点。(这么纯良的主题难怪在当时,画家要匿名了。)


【第十七幅】

 

《宝座上的圣母》——乔托


美术史界一直存在着在许多争论。因为历史久远,疏于史料与物证,就拿阿西西圣方济各大教堂内的壁画来说,作者是否乔托,一直存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否定的,理由是这座教堂的壁画出现之时,乔托还未成年;但近来持肯定的观点又陆续兴起,肯定者从圣乔治·科斯塔教堂(也在佛罗伦萨)里的《圣母子》一画上的签名 Opus locti Florentini,并联系这幅画的风格认为与阿西西壁画有渊源关系,从而肯定了阿西西壁画是乔托所为。因在卢浮宫内收藏的一幅已证实是乔托的画上也有这种签名。可是为什么乔托在一些已证明是别的画家的作品上签上自己这种名字,却至今未能作出圆满的解释。(北鼻,你翻白眼了你圣母嘛咪造吗?)

 

【第十八幅】

 

《施洗者圣约翰的斩首》——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的巅峰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画幅最大的,在首都瓦莱塔的圣约翰联合大教堂“原地”(in situ)展出,想看真迹就必须亲访这个地中海小岛国。马德里有一幅卡拉瓦乔画的《莎乐美和施洗约翰的首级》,可以看作《施洗者圣约翰的斩首》之续篇,我觉得不如后者好看,但有一处可圈可点:盘子里的首级实际上是卡拉瓦乔自画像。莎乐美虽是主角,亮点却是右边的裸男。卡拉瓦乔一辈子追逐美少年,他在艺术里实现“做花下鬼”的理想,几幅《大卫与歌利亚》,被大卫砍下的头也都是卡拉瓦乔本人。

 

【第十九幅】

 

《奥林匹亚》——马奈


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作品。在这幅画作中,画家用一种可以在平面上展现整个身体的角度来表现裸体,既不求充分表现立体感,也不求半立体感,而是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压缩式立体感,结果身体却比乍一看来所显得更有体积感。这种裸体观念很符合画面其余明亮部分——枕头、褥单、花色围巾和女黑奴衣服的结构方式。在这些东西的表现上,显示了在裸体形象上所缺少的一种明暗交替或者跳动,它使整体具有了一种特别的轻巧感和光彩。而它们的形式依然有如衬托在画面深色背景上的一块明亮的浮雕。这里说的是带蓝纹的白色,是突出在深棕色背景上的黄色、绿色和玫瑰色。由于从亮色到暗色其间没有中间调子,因而我们看这个压缩式浮雕判若一块设色镶嵌,它的黑白对比就像形象本身一样强烈地作用于观者的想象力。(男二号明显抢镜!)

  

【第二十幅】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之一,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该油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以纪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义,该起义从27日至29日,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屌丝与高富帅的完美邂逅)


【第二十一幅】

 

《新闻记者西尔维亚·冯·哈尔登的画像》——奥托·迪克斯


新闻记者西尔维亚·冯·哈尔登的画像,迪克斯早期以各种风格作画,从印象派到立体派,最后以无政府主义者的叛逆表现而转向达达派。后来又转向现代主题,转向一种相对来说更为写实的处理手法。毒气和阵地战的残忍使迪克斯感到恐怖,他在画中坚决地给予揭露。二次大战后,迪克斯摒弃了写实方法而以明确的表现主义进行创作。(李代沫说不定在里边儿也能再创佳作)


【第二十二幅】

 

《吻》--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的绘画风格,史称为“装饰象征主义”,带有浓郁的伤感情调。所谓伤感,即他的主题总不大明朗,反映着画家在探索人生种种难以遏止的欲望中的苦闷。这是北欧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日耳曼名族素有严肃,深沉和富有哲理性的精神,我们从16世纪德国的丢勒等的作品中可以见到这种精神。有时,这种象征主义艺术还掺杂着神秘主义。”维也纳分离派“就是19世纪末奥地利最重要的象征主义派别之一,克里姆特属于这个”分离派“,但他的象征意义与众不同,他十分强调东方的装饰趣味。这幅《吻》即是典型的画例。

 

【第二十三幅】

 

《向日葵》--梵高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做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焰火,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情感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个热情的生命体。(让你们演“菊花”也真是难为男人们了)

 

【第二十四幅】

 

《宫娥》--委拉斯凯兹


宫娥是委拉斯贵支晚期的一件重要作品,描绘了宫廷里的日常生活。小公主玛格丽特被描绘得既庄严又具有掩盖不住的稚气,占据画面的中心的位置。一名宫女向她跪献水杯,画面左边是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画家把自己安排在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中,使整幅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调。


【第二十五幅】


 

《新娘》--马克.夏加尔


夏加尔1887年生于俄国西部的小城捷不渴斯。是现在绘画史上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和色彩,“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祖品而创造出来的。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闷骚男是怎么个闷骚法吧!~~~

(建议在WiFi下观看)

 

最新活动

查看更多最新活动

媒体新闻

查看更多媒体活动